每一首诗都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访诗人周良沛

周良沛,一位绝不该被忽视的诗坛老人。早年一直担任中国作协《诗刊》社编委,甘为诗坛背后“提灯人”,年轻时代是富有影响的诗人,中年以后,则一直“顽固而又敢言”地坚持诗歌批评和编辑工作。由于早年患病,腿脚不便,他不再参与云南的任何文学活动。

2019-05-17 10:59:23

俯身亦美:当下文艺创作的大众化取向

在当代文艺面临困境尤其是当代中国基层大众再次呼唤大众文艺的时代语境下,发扬中国古代文化精英感时忧民的文艺传统,传承我国现代作家艺术家与社会底层相融合的精神血脉,建构一种代表基层群体利益的当代大众文艺,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所必须回应的课题和应承担的使命。

2019-05-17 11:01:12

热点:战“疫”文艺的人文精神与崇高表达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要使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灾难转化为时代进步,文艺工作者必须善于从疫情灾难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深刻认知和把握疫情灾难形成、演变、暴发、防范、救助、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的状况和规律,以笔为枪,以歌鼓劲,如左拉评价圣西门所说的“句子都是生命的跳跃,墨水被热情灼干”,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中国文艺的热情和生命。

2020-04-03 11:57:29

时评:捐赠“寄语”为何钟爱传统诗词

席卷全球的疫情,给我们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其中你来我往在捐赠物资上贴“寄语”,甚至成为一些国家展示文化内涵的一种有趣方式。“寄语”中摘录的我国优秀传统诗词名句或者类似诗词的偶句,传递了温情,也赋予了疫情期间独特的“寄语文化”。

2020-04-03 11:59:17

光明日报: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社会上却一直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规范标点符号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词不达意、文理不通是个性时尚;甚至“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几成常态。

2020-04-10 17:43:16

中国教育报:这个作家是读出来的

这个作家是读出来的 ——作家徐则臣的校园读书故事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黄丽荣 又见青年作家徐则臣,是在中国校园文学馆。 这是一个春日的午后,一身书卷气的他背着一只黑色的双肩背包,置身在古色古香的书橱间,是那么相得益彰。那些泛黄的油印校园期刊、墨迹已干的手推油印机,恍然间令他回到了学生时代。也是在大运河畔的美丽校园,当年他和同学一起创办文学社,“大风起兮云飞扬”,意气风发的少年怀揣着文学梦想,那本叫《起兮》的杂志,如今依然青春葱茏。是啊,校园因为文学而年青,文学因

2020-04-21 17:10:15

贾平凹:写给母亲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的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2020-04-24 16:02:17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020-04-24 16:04:12

10首歌曲,怀念音乐家贺绿汀

2020年4月27日,我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贺绿汀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1年。出生于1903年的贺绿汀生命历程几乎与二十世纪的一百年完全重叠,见证了我国的百年沧桑巨变。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脍炙人口,成为好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2020-04-27 17:27:16

疫情中的世界读书日来了, 中华读书报专访十三家出版名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定期举办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长三角读书会,将高端智库资源,以接地气、有温度的形式向公众开放,致力于全民阅读的推广。我们还通过“上海人民出版社”“新书季”“东方学习读书会”“长三角虹桥读书会”等微信公众号进行书摘书讯的日常推送,营造书香氛围。

2020-10-13 11:36:25
共35条记录2/4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