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一直以来,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改革呼声和愿望最强烈、改革力度最大的学科,语文成了课改领域“最热闹”的“网红”学科。部编教材的全面铺开,意味着语文一纲多本时代的结束。部编教材的推行会对语文课改带来哪些影响?语文课程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这些成为多方关注的热点。我认为,今后数年,语文课程改革将走向一个核心、四个趋势:
一个核心,即紧紧围绕部编教材展开。全新出炉的部编教材提供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方向、总体框架和基本教学素材,这意味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语文课程改革将围绕部编教材这个核心有序展开。
四个趋势包括:
一是传统文化将因全新学习工具和策略的介入而焕发光彩。部编教材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高程度的重视,大幅度增加了经典诵读的篇幅,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前几年如火如荼的传统文化热,在中小学将逐渐“转型升级”:由简单的经典诵读向多元的经典文化体验转化。单纯的诵读和背诵固然具有文化传承和语言积累的作用。但是,面对生活和成长在网络时代的少年儿童,现实生活是如此五彩缤纷、热闹非凡,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再也无法满足和吸引他们。
因此,各种各样基于生命体验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将不断出现,如探索经典作品与流行艺术的融合,用时尚的方式再现经典的魅力;把传统文化设计成各种体验项目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把研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借助教育戏剧重新演绎经典作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一扫老气横秋、暮气沉沉的姿态,以崭新的形态,伴随着情感体验,全方位融入生命,成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是大阅读将成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形态并将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部编教材在固定课文的基础上强调和倡导大阅读,这是部编教材与过去教材相比发生的很大变化。其实,大阅读一直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主流,十几年来众多学校探索了各种样态的大阅读课程,构成了一道绚烂的大阅读风景线。但是,过去的大阅读更多强调的是数量,缺少科学的分级、分类以及结构化设计,目标不明确,只是泛泛地追求大阅读的模糊意义,真实效果并不明显。
今后,伴随着部编教材对大阅读的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大阅读的研究成果,对大阅读进行科学的分级和分类设计,使之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结构更合理、效益更显著,将成为大阅读研究的一个方向。目前许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基于大阅读潜在的巨大市场,已开始了以大阅读为基础的大语文体系设计和实践应用。但是,许多机构的设计功利性太强,追求速成,违背阅读素养的形成规律。因此,大阅读的策略仍需探索和深度介入。
三是语文学习方式将进入多元化时代。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侧重于听、说、读、写,孩子学的是教材中的语文、纸面上的语文、应试的语文,真正能够实际应用并涵养孩子人格与性情的母语素养却比较薄弱。今后,伴随着部编教材的展开,教育戏剧、场馆课程、大主题研究、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将逐步“登堂入室”。它们共同的特质是强调知识回归生活,强调在真实的场景、情境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习得技能、发展思维。
当然,这些崭新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学习方式的排斥,二者一定可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浑然一体,从而让母语教育散发更大的魅力,让孩子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四是跨学科整合将成为语文教育的常态。风靡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的跨学科整合,模糊了学科之间的边界,让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了抓手。近几年跨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中小学有了长足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部编教材将成为跨学科整合的一个重要资源。同时,部编教材中隐藏的跨学科联系点也将启发更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理解跨学科整合的真谛、提供跨学科整合的契机,带来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素材的拓展、教学方式的迭代。未来的语文教育必将以一种多维度的方式展开,语文将不再单纯是语言的语文、文学的语文、工具的语文,而是变成生活的语文、生命的语文、综合的语文、跨学科的语文。
基于跨学科整合,项目学习这一被国外中小学广泛应用的学习方式将深度渗入语文教育中。项目学习更多是在科学类课程中开展的,随着跨学科整合在语文中的应用,项目学习将被语文教师所借鉴,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振村 《当代教育家》总编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