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首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占中考录取成绩30%

     发布日期: 2020-05-25

  近日,多地出台的中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将被逐步纳入录取成绩。事实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转变观念推动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方式转型、深化考试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的作用是明显的。

  “硬挂钩”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除了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从全国各地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政策看,主要举措是评价结果前置,即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前置条件,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达到一定的等级,就能被相应的学校录取。

  “硬挂钩”就是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升学直接挂钩,把评价结果转换为分数直接计入考试总分,它代表了改革的方向,但要使“硬挂钩”成为社会认可的政策设计,其推进的力度与路径还是要谨慎的。

  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其最引人注目的是研学作为首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校额到校录取成绩,占录取成绩的30%(满分162分)。北京迈出了非常重要且可行的一步,为全国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

  

  “硬挂钩”要创造条件,科学统筹。全面实施“硬挂钩”的政策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具备全覆盖的基础。

  建立有信度的工作机制。改革要关注科学的评价制度和程序设计,要重视操作的透明性,通过严格的填写、质疑、复议、仲裁制度和记录的终身保存以及严厉的惩罚机制确保评价的公信度。

  探索建立等级制与积分制并存的评价机制

  公信度不高成为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重要因素。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评价的共同影响,部分家长、教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生)能考上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进而找到理想的工作,以书面考试成绩为导向的传统评价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使评价结果具有公信力,除了营造氛围转变观念、开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外,还得在顶层设计和方法改进上综合治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一是基于评价标准建构两大板块。在教育评价中,根据评价标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关注达成度,相对评价关注区分度。从理论上讲,两种评价不能混合在一起,需要分开操作。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恰恰把目标导向与升学依据融合在一起,增加了评价改革的难度。

  在操作设计上,可分别按照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要求,分成两大板块,形成两大系列,即第一是达标板块,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基本标准,达成即可,按照诊断性、形成性评价的操作要求进行;第二是升学板块,根据招生学校的要求及个人特长分别评价。

  第一板块是普适的、基础的,基于毕业、合格标准,第二板块是发展的、个性的,基于升学、选拔标准。一般来说,计入升学考试成绩的是第二板块。

  二是基于评价功能实施两类策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发挥的功能是多元的,既要考虑毕业又要兼顾升学,但事实上这两种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其评价操作思路与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建立等级制评价与积分制评价并存的机制,是破解毕业升学兼顾、导向选拔同步的有效策略。

  从发挥评价导向功能的角度看,要以等级制为主,贯穿在每个学年直至毕业的整个过程中,可以使用多主体评价,以吸纳方方面面的评价意见,如要计入升学,可以按一定的规则转化为分数。

  从发挥评价选拔功能的角度看,要以积分制为主,学生选取相应的项目,通过规定时间的学习,由第三方或比较权威的机构测试并获得相应的积分,并按规则转化为分数,计入升学考总分。

  在大区域内搭建公平可比的评价体系

  基于评价信度建立区域推进机制。要使评价具备选拔的功能,必须在一个区域内统一标准,同步进行。中考可以地市为单位,高考可以省为单位,只有在大区域内建立相对公平的评价制度,形成公平、透明的分数采集和评价系统,才能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依据。

  目前来看,比较可行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学校主体、县级统筹、市省认定、技术保障”的机制。

  学校主体。学校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阵地,也是评价操作的主导者,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方法,探索基于诚信、有效度的评价体系,都需要学校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县级统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需要有区域标准,由县级及以上统筹并发布,建立既有区域要求又有校本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要充分发挥县级相关部门帮助学校开展评价的指导作用。

  市省认定。市级、省级分别发布可以纳入考试总分的项目,该项目的积分由市级、省级部门认定,中考由市级、高考由省级认定,为确保分数的权威性与公正性,省市可以委托第三方或权威部门鉴定并发布。

  技术保障。基于评价效度借力大数据技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技术为评价改革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基于云平台的广泛应用,使收集过程性数据如行为、表现、能力等综合素质成为可能,通过评价数据沉淀、清洗,使评价的精准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手段,建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并有序运行。整个评价改革体现了过程性、多元性、实测性等特点,使多种评价功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加以实现。这种思路不仅适用于一个学校,也适用于一个地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9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意见》摘要

  2019年本市继续将初中毕业会考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分开进行。所有高级中等学校招收的学生必须参加2019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一)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文化课考试由北京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

  中考文化课总分为540分。语文试卷总分值为100分;数学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外语试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60分为卷面考试成绩,40分为听力口语考试成绩。听力口语考试采取计算机考试方式,与统考笔试分离,学生分别于2018年12月22日和2019年3月23日有两次考试机会,取两次成绩中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中考总分。

  物理(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生物(化学)(含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10分)、历史(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地理(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思想品德(含综合社会实践活动10分)五门考试科目原始分满分均为100分。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三个科目参加考试(物理、生物(化学)须至少选择一门),所选三科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60%的系数折算为实际分数(保留1位小数),即:三科折算后实际满分分别为100分、80分和60分。各科成绩相加后按四舍五入原则取整。文化课考试科目选考工作安排在初三第二学期。

  (二)2019年体育考试成绩满分40分,其中现场考试30分,过程性考核10分。

  (三)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文化课考试时间为2019年6月24日至26日,具体时间由北京教育考试院另行通知。

  来源:人民网(内容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