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来了,为什么选择文心研学?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正在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死读书,读死书” ,“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招生考试方式将越来越少。高校在选拔人才时除了看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能力”,会更加强调所选拔的人才是否具备良好的人文积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文心研学特色】
1. 主题化研学:突出以文学为载体,以研学内容为主题,在文学与艺术的熏陶中感受山河之美,在自然在游历山水的游历中品鉴文学之韵,在实践感受中演练学习文学艺术表达的能力。
2. 个性化研学:根据营员的实际要求确定具体的研学主题,营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不同的研学旅行路线,发挥优势与弥补劣势相结合,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3. 互动式研学:全程互动学习,与名家互动,与同学切磋,在研讨中碰撞思想火花,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4. 针对性研学:邀请知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编剧导演、大学教授、语文特级教师或文学资深编辑等专家针对中学生在写作和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考语文、高校自主招生、知名作文大赛决赛的写作实践进行指导;提高文学写作及审美鉴赏、评析能力。
5. 实践性研学:结合文化名胜游览及研学主题经历开展文学创作与鉴赏实践活动,相关专家给予现场指导。
【参加文心研学的意义】
1. 弥补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短板,开阔学生眼界,拓宽知识结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本可以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了解我们未知的东西,但不管怎样都是经过别人整理加工过的。学生参与研学活动带着知识和问题走出学校,通过与自然、社会的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思考,让知识不再是课本上死板的文字,真正变成鲜活的、融入自己思想中的一部分,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财富”。
将课堂带到研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课本之外的世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研学活动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结构,让学生更自信、更从容地应对未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2. 提升文学素养,提高文化品位。通过研学学习,与名家面对面交流,聆听创作故事,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了解创作心路历程,分享写作体验感悟,完善对文学的认知,点燃创作热情,在提高升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3.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交际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文心研学在开拓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强调学生在研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研学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展现个人特长,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切实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锤炼,让学生在未来应对升学时更具实力。
4.参与研学活动,缓解学习压力,结识优秀人才,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品位,升华境界。区别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研学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压力,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展示才能,分享感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保持充足的活力。
5.获得社会实践活动结业证书、文学特长生鉴定证书,助力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在近几年高校的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词是“学科特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学科特长”,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何证明在该学科具备特殊才能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因为不管什么样形式的招生都需要交证明材料,学生鲜有机会能直接出现在高校面试老师的面前。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积极参与研学活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获得社会实践活动结业证书、争取文学特长生鉴定证书,为学科特长证明材料增砖添瓦便显得尤为重要。
【研学收获】
1. 与名家面对面交流,获赠签名图书;
2. 颁发社会实践活动结业证书;
3. 笔会作品由专家评出等级,颁发证书;
4. 优秀作品择优推荐报刊发表或结集出版并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推介;
5. 推荐参加知名作文大赛。
6. 优秀营员获得专家签名的文学特长生鉴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