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本《〈西游记〉通识》摆在你的面前,你可能会生出这样的疑问:《西游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本书有必要读吗?
当然!正如辽宁大学赵毓龙教授在《文学经典“公共形象”再生成的典范 | 评竺洪波〈《西游记》通识〉》中所说:
尽管不少传播者声称自己熟悉《西游记》,动辄“《西游记》上”云云,但他们实际上不是该书的“读者”,其关于《西游记》的“知识”,更多来自图像、戏曲、影视、游戏等媒介。与其说他们是在传播《西游记》,毋宁说是在传播“西游记”。
的确,大家熟知的看似是《西游记》,事实上却是“西游记”。即使《西游记》原著拥有绝对的知名度,但大多数人对它都知之甚少。
孙悟空的武功变弱是何因?
《〈西游记〉通识》是《西游记》研究名家、华东师范大学竺洪波教授的最新力作,融入了他三十年的研究成果和讲授经验。这本书撇去学术著作固有的晦涩气,采用通俗、清丽的文字,易于阅读,令人会心一笑。不仅如此,竺教授在《西游记》故事的解读上饶有新意,同时特别注意选择一些新颖的角度来进行解读。譬如书里第四章抛出五个问题,揭示了《西游记》的文学魅力:
1. 孙悟空的武功变弱是何因?
2. 猪八戒智商低下为哪般?
3. 观音菩萨为何不成佛?
4. 须菩提祖师为什么要赶走孙悟空?
5. 如来佛祖的分封公平吗?
这里我们仅介绍竺教授是如何回答第一个问题的。竺教授在书里并没有直接切入话题,而是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这种富有趣味的话题说起。他提出疑问,如乔峰、郭靖等绝顶高手经过长期苦练,功夫最终都登峰造极,可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其武功为什么不高反低呢?!!
通过检索《西游记》学术史有关线索,联系作品的实际描写,竺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孙悟空的身份变了:一、从“小人”变成了“君子”;二、从道教猴转化为佛教猴。
在大闹天宫时,孙悟空肆意妄为、随心所欲,相对温文尔雅的“君子”玉帝来说是“小人”,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小人一亮招,大人君子就“躺枪”;在西行途中,孙悟空的身份是取经的和尚,时时受着唐僧紧箍咒的约束,相比大闹天宫时的不受约束、肆意妄为,无疑更多地体现出佛教猴的成分。
《〈西游记〉通识》生动地分析了孙悟空前后角色的转变:
借用现在流行的话语,他是从体制外挑战权威的“在野党”变成了体制内维护秩序的“执政者”了。
一般说来,人在体制之内,享受到体制(通常是主流)好处的同时,也受着体制的约束。这个“好处”,是以牺牲个性和创造力为代价的;而身居体制之外,则似无根之浮萍,无所依附,漂浮东西,但同时他们也不必受体制束缚,无拘无束,创造力(破坏力)强大,自有一副生机勃勃的气象。
《西游记》里有爱情吗?
只要翻开《西游记》原著,你就会发现,譬如电视剧中女儿国国王与唐僧的爱情故事,更多来自编剧和导演的艺术加工。女王与御弟哥哥的离别,并非大家熟知的含情脉脉、欲语还休的场面,而是八戒“撒泼弄丑”,把女王“唬得魂飞魄散,跌入辇驾之中”,失了仪态。至于唐僧,正要上马,却被一个女怪“弄阵旋风,呜的一声”,不知摄去了何处。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有些许惊讶,但后面的结论,更让你难以置信。《〈西游记〉通识》认为:“在原著中,唐僧与女儿国国王之间并没有发生爱情,一点点都没有。”
那《西游记》里有爱情吗?有!竺教授表示,《西游记》不是完全“无爱”,“只不过,书中的爱情描写不合常规,是一种异样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爱情描写”。
记得黄袍怪吗?在央视版《西游记》里,他曾施法把唐僧变成一只老虎,让人误以为唐僧是妖怪。在剧版中,我们可以看到黄袍怪对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的“强取豪夺”,以及后者对前者的逢场作戏、虚与委蛇,完全没有爱情可言。但竺教授却注意到原著中两人“迷乱、错放的爱情之花”。
原来,黄袍怪本是天庭斗牛宫外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木狼,因与披香殿侍香的玉女相恋,不被天界所容,因此不惜舍弃神仙身份,与玉女双双下界投成人身。谁知下凡途中出了差错:玉女转世成宝象国的三公主,不仅忘却了前世约定,更忘了仍有记忆却成为妖怪的奎木狼。
在作者看来,痴情的黄袍怪为了再续前缘,“不惜自毁‘仙’途,在人间做妖陪伴百花羞十三年,且对恋人有求必应”。她“穿的锦,戴的金”,缺少东西他去寻,“四时受用,每日情深”。其中的执着与辛苦,不禁让人感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沙僧也有理想和抱负
“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这几句调侃的话,广泛流传,像标签一样贴在沙僧的身上,反映出大众对他的普遍印象:没什么用,存在感低。
不过,在竺教授看来,沙僧也自有其魅力。那就是他对取经最忠诚,可说是死心塌地。比如,有一次八戒又吵嚷着要散伙,沙僧一听,便“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接着说出一番言真意切的话:
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沙僧的佛心为何如此坚定呢?《〈西游记〉通识》给出了三点原因,其中的第二点“沙僧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令人意想不到。
原来,沙僧是草根出身,靠苦修成仙。关于他的修仙之道,《西游记》是这样写的: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馀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
这段话的大意是,沙僧自小志向远大,早早就出门闯荡,目的是改变命运,成为英雄豪杰。一路上,他很是辛苦,又是“万国九州任我行”,又是“五湖四海从吾撞”,走了数十遭、百余趟,才遇到引度他的神仙。
修仙本就不易,又因为一个小意外被贬下凡,沙僧如何肯甘心?如果可以通过西天取经,重回仙班,恢复曾经卷帘大将的辉煌,他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好这件事情。
除开白龙马,取经四人组中,唐僧是核心;孙悟空本领高强,一路上降妖除魔,“戏份”不能少;八戒虽然毛病多,但他会“来事”,整日插科打诨,令读者印象深刻;唯有沙僧,既没有耀眼的“业绩”,性格还沉闷木讷,受到的关注最少。幸好,《〈西游记〉通识》把“镜头”给到了沙僧,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他。他是沉闷木讷,但更多的是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他是不如孙悟空本事大,但他苦修成仙,本就优秀;他虽然言语不多,但也有凌云之志。
纵观“四大名著”,《西游记》是被翻拍、改编最多的作品。层出不穷的“西游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愈发模糊了原著的面貌。数百年后,《西游记》原著的光芒是否还在,并非毫无意义的问题。好在竺教授写了《〈西游记〉通识》这样一本“友好”的小书,为我们了解《西游记》及其文化意蕴,带来一段轻松有趣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