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高级教师韩璐:如何引领学生走近《论语》《红楼梦》和鲁迅作品

     发布日期: 2024-12-26

我有买书的嗜好。经常有人问我:买这么多书,你都看吗?也有朋友看到我书架上一些还没有拆封的书,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嘲笑的语气。然而对我而言,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书籍堆满了我许多的空间,而读书填充了我很多的时间。

 

读书,是持久不懈的动力

读书最从容的时期莫过于校园时光。刚参加工作时,仅备课一项就占据了我许多课余时间,书籍不过是充作查找相关问题的资料库。工作时间愈久,便愈深切感到查阅资料式的“用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知识和思想的消耗。要想不产生职业倦怠和审美疲劳,通过读书不断获取新知尤为重要。

2012年上半年,也就是我工作的第二个学期,我由着自己的兴趣在学校开设了《红楼梦》选修课,设计这门课的初衷是希望在讲《红楼梦》的过程中对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因此,课程的主体设计以了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为主,同时阅读了一些红学研究著作,尤其是周汝昌先生的作品,如《红楼梦新证》《献芹集》等,还查阅了一些原始文献,如《四松堂集》《春柳堂诗稿》等。这一阶段的阅读,为我以后的《红楼梦》课程设计提供了基本的文献基础。

2017年,《红楼梦》开始作为北京高考的内容之一。我虽然带高三毕业班,但总有一种阅读的冲动,利用课余时间再一次完整阅读了《红楼梦》。这次阅读,我选择了俄罗斯圣彼得堡藏《石头记》的影印本,这是繁体竖排并且极少点断的白文,读这样的书虽然减缓了阅读速度,但会增加联想思考的空间。在一个多月中,我边读边做批注,有时也会把感想发出来,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可。当时的一些教学设计灵感都是从这样的读书方法中得来的。在我的影响下,学生在阅读中也时有新见,学生范馨雨在解读“元妃省亲”情节时,发现元妃回贾府一共7个小时,流下了6次眼泪,以此为起点分析其人物形象;学生于祯奇在解读“晴雯撕扇”时,特别注意到袭人劝架时口里不断说的“我们”是引起晴雯迁怒的重要原因……2018年高考结束后,我根据近几年的阅读理解和已出考题的看法,写了一篇《〈论语〉〈红楼梦〉考查方式刍议》的论文,分析了已有试题的优缺点并分别提出两本名著的几种考查方向,其中一部分看法与当年北京卷《考试说明》不谋而合,确保了教学方向的正确性。

2019年,我又以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为底本,拿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影印本校勘异文,这次校读又有许多新发现,比如第八回“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和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两个情节,贾宝玉同为身边的丫鬟留食物,食物同被李嬷嬷擅自吃掉,但由于袭人、晴雯对李嬷嬷吃掉后的反应不同,便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以此彰显了袭人、晴雯的不同性格。这是通过我自己的阅读找出的“特犯不犯”的具体实例。在校读过程中还写下了一些感受,如:

晨校《红楼梦》一得

吾国之文章,有学者、诗人、文人之分。以唐诗论,子美之诗,学者之诗也;太白之诗,诗人之诗也;乐天之诗,文人之诗也。以宋词论,稼轩,学者之词;子瞻,诗人之词;耆卿,文人之词。学者之文,襟抱也;诗人之文,性情也;文人之文,哀乐也。襟抱、性情,人性之大者;哀乐,人事之小者。故以细碎之哀乐非能包含人性之本,故文人之作多逊于诗人、学者之作。以小说观亦如是。《呐喊》,学者之文也;《红楼梦》《边城》《围城》,诗人之文也;《平凡的世界》,文人之文也。学者,诗人之文,众人虽不欲读,究家家常备;文人之文,虽世人喜读,然终不甚惜。学者、诗人之文,人也,故历久而弥新;文人之文,世也,故世变而事易。然有诗性者,必由学者而入,不然,诗性则放荡不知所归;襟抱者,亦必与诗性相联,不然,则难免沦为欺世盗名之流。故诗人与学者之文,二而一,一而二者也。

 

几番对《红楼梦》的阅读,让我从红学文献一步一步接近、走进《红楼梦》文本,使得我每一轮讲授《红楼梦》时都在以前的理解、设计中有提高和推进。以此为立足点,再一次开始了阅读红学研究著作的旅程,周汝昌《红楼艺术》、冯其庸《论庚辰本》、苗怀明《红楼梦研究史论集》、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段江丽《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俞晓红《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等著作,进一步为我打开了视野。

读《论语》时,我以钱穆的《论语新解》为基本文献,先后辅以杨伯峻《论语译注》、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潘重归《论语今注》等对照,并参考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尽可能发掘每一章最合理的解释。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则启示我把《论语》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穿成线。

叶嘉莹先生一系列诗词讲录性质的书籍和论文,则始终引导我带着感发的生命对待文学,对待人生。作为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对文字、音韵、训诂的了解让我在阅读古诗文时更得心应手,左民安《细说汉字》、王力《汉语诗律学》是我每日蚕食读下来的,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读书使我在教书的过程中始终保有一颗不断探索之心,成为一种持久不懈的动力!

 

读书,是发现闪光点的途径

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学生眼中,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他的著作“批判了封建礼教”,他笔下的人物“愚昧、麻木”,对他笔下人物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的评价固然不能说不对,但是一旦形成了“概念化”的认知,便会在阅读其文章的过程中陷入“先入为主”“结论先行”的误区,不利于理解鲁迅,也不利于语文学习。通过仔细阅读《〈呐喊〉自序》,我更加坚定地意识到,不能把作者写作小说的目的与小说流传后产生的影响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我又系统阅读了《鲁迅全集》1-6卷和朱正《鲁迅评传》、黄乔生《八道湾十一号》、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寻求对鲁迅的思想变化尤其是写作《呐喊》前后的思想变化多一些了解。

写《狂人日记》10年之前,1908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确有对“精神界之战士”的呼唤,这也应该是他对自己的期待。其后经历过一系列事件的失败,《呐喊》时期的鲁迅虽然通过小说“揭出病苦”,但已经没有了“精神界之战士”的激昂。如果把“至诚”“温煦”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特征的话,此时的鲁迅是且仅是这样的战士,那是与我们印象中的战士相别的。至于《呐喊》发表后所造成的客观效果或读者感受,并不应该成为我们读、教、学鲁迅作品的出发点。

于是我一连写了14篇随笔作为备课的副产品,每篇分别从一个角度切入,谈了我所理解的鲁迅及《呐喊》。经过这样的阅读与理解后,我再讲鲁迅作品,便以“我们为什么读鲁迅”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立足点,除了关注传统意义上的鲁迅作品内容、艺术手法外,我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鲁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尤其重要。基于此,我以“热烈地关注生活,冷静地思考问题”为单元活动题目,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注意鲁迅思维方式的三个特点:以《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为例,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观察、描摹生活,用揭示事实的办法代替主观评论;以《二十四孝图》《示众》为例,引导学生适当质疑,善于从身边常见现象发现思考价值:以《娜拉走后怎样》为例,引导学生走出概念化认知,把问题引向深入。这样不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议论文的写作有帮助,还拉近了学生与鲁迅这样一位文化巨匠的距离。

读苏轼的作品,往往被他乐观豁达健康的人格所感动。每一次讲《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而有不同的感受。我先后阅读了王水照《苏轼传稿》、李一冰《苏东坡新传》、衣若芬《陪你去看苏东坡》、朱刚《苏轼十讲》,对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感悟的“变”与“不变”的哲理有了逐渐加深的理解,从最初单纯认为的乐观到超脱苦难之后洒脱的转变,它提示我们乐观豁达背后暗含着无奈的寂寞。

 

读书,是一种习惯

作为中学教师,关注教学法方面的书籍是必要的,我曾通读过闫存林老师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原理、方法与案例》、程翔老师的《我的课堂作品》、王俊鸣老师的《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周曼云老师的《高中议论文写作十五讲》等一系列著作,仔细体会各位前辈对具体篇目或具体问题的设计,总结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自己风格的教学设计。

除了围绕教学内容重读、精读相关书籍外,我还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兴趣阅读和专业阅读方面。

我无数次服膺王国维先生和陈寅恪先生的品格与学识,先后购买了两位先生的全集。胡文辉先生的《陈寅恪语录》则是我案头常置的书籍。

2020年末,我读到韩愈的《答崔立之书》,韩愈自述了先参加“礼部试”(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后参加“吏部试”(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的经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考试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从书柜中拿出刚刚再版的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利用一周时间将全书通读一遍,明白了所谓的“吏部试”是在“礼部试”中选之后,尚不能马上分派官职的情况下,士子们为了快速得到官职而参加的考试。宋朝苏轼也是在参加这类考试后,才被授予凤翔府通判的官职。接着,重读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赖瑞和的《唐代基层文官》、宫崎市定的《科举》……半月之内,精读、泛览与科举相关的著作近40万字。几个月后,中华书局再版了王勋成先生的《唐代铨选与文学》,我又第一时间买来读。半年之内,由阅读兴趣引发的连锁阅读,让我对唐代科举制的大致情形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

不放弃本专业的阅读,也是我给自己订立的目标。我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方向是元代文学,在2016年—2019年,我集中精力查阅了元代相关典籍,为我的导师杨镰先生遗著《全元词》的出版做了三校工作,并与其他同门一起努力使《全元词》在2019年出版问世。离开大学时间越久,专业知识或许遗忘的越多,不时翻一翻专业领域相关著作,提醒自己以学术的严谨态度对待教学,无论从知识上还是态度上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路读来,让我躲开了心灵上的俗气,给了我教学的底气、坚持的勇气。周国平先生曾说“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我把这10个字送给了几届毕业生,现在我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各位读者。

 

本文刊发于中国教师报,原文标题为《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作者系北京一〇一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兼职教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图片来源网络,入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