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歌:那抹中国红(十一届文心雕龙杯征文一等奖)

     发布日期: 2019-04-29

那抹中国红

张宇歌(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窗花飞上窗棂,让喜庆的剪纸成为中国春节不可或缺的灿烂装饰。

腊月开始,火红的气息便在空气中弥漫。我伫立窗前,端详着从集市买来的一沓剪纸,红得艳丽的纸,镂刻着两条富丽堂皇的锦鲤,应该是出自最精湛的机械技艺,无可挑剔。

可我记忆中的剪纸不是这样的!是灵动的,有生命的。

儿时的春节,总有一抹鲜亮的红,在向阳的玻璃窗上燃烧着。奶奶手艺巧得很,每逢春节,便会剪出各式剪纸,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缤纷多姿的花开富贵,灵动传神的喜鹊闹梅……幅幅灵动,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曾几何时,冬日暖阳里,望见她静静地坐着剪。绛红的剪刀,在火红的纸边上下飞舞。那时,因她的耳濡目染,那抹中国红已经在我幼小的心中扎根。

此刻,我凝视窗间,深深感慨,曾经的那抹中国红哪里去寻?

年初一,和父母逛千佛山庙会。遥见山脚一隅,被厚厚的人群围着。不禁好奇,待走近时,没有预料中的人声鼎沸,竟是安静得出奇。围观的人,面含微笑,目光专注。终于挤进那满桌的灿红,霎时点燃了我的眼眸——一个约莫四十岁的女子,纤细的手握一把银白的剪刀。澄澈的冬阳下,银光轻巧闪烁,翩翩飞舞的红纸屑,像极花间舞蝶。身旁,已完成的各式剪纸,无论百蝶恋花还是踏雪寻梅,都透着勃勃生机。我心里一阵欣喜,心中的记忆悄然苏醒。

我不禁蹲下身子仔细瞧,“我能试着剪剪吗?”“可以啊。剪个什么呢?过年了,剪个福字吧!她迅速替我叠好纸,“仔细看好,只要你按着上边的线剪,就能剪出福字。”我接过红纸和剪刀,小心翼翼地剪起来,可这线长,那线短,有的弯,有的直,一番辛苦后,我的手里终于呈现了稚拙的福字。阿姨微笑着看着我的作品,轻轻放下手边的活儿,平静地对我说:“孩子,剪纸可是一门艺术,讲究的是心平气和,气定神闲。”

她取出一张大红纸,开剪道:“剪纸要先构思好,圆的如秋月,尖的如麦芒,方的如青砖,可不能马虎。”女子不时换用小巧的刻刀,微蹙着眉,小心地镂刻着。眼见冰冷的刻刀即将斩断最后一线藕断丝连的红,却将手腕灵巧地一扭,化险为夷。眨眼的功夫,一幅“鱼跃龙门”便跃然纸上。“孩子,送给你!”好一个“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人群中漾起一片赞叹,嫣红的纸,映着女子的面庞,那一刻,她的淡定、从容印在我的心间。

美!我的心瞬间被她手间的这抹红震慑住了。女子见我不说话,笑着对我说:“孩子,你喜欢剪纸是好事啊。我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可现在剪纸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过孩子,你记住了,这些是祖宗传下来的,丢不了!”

我缓缓回神,望着女子清澈如水的眼眸:“为什么?”

女子眼角微微上挑:“因为它们在这儿呢,丢不了的……”她指了指我的心口。“我的女儿,也喜欢这手艺,闲暇有工夫时,剪上几幅,也栩栩如生呢!”一时间,我心中一下释然。

回到家,小心地将剪纸贴在窗上,红彤彤的“鱼跃龙门”,瞬时温暖灵动了整个厅堂。时光的潮,漫上晶莹的窗,无论荆俗晋风,还是儿时如今,潋滟的水波中,总有殷红的影,凝聚成一颗宁静的赤诚之心。

难忘那山脚一隅的风景,一把剪刀,几张红纸,目之所至,剪随心移,是留在我心间最美的一抹中国红。

(指导教师:王培泉)

【获奖理由】

这篇文章以中国传统的剪纸文化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脚踏实地传承的初心。文章构思巧妙,从新春买剪纸引出对传统剪纸的记忆,重点描述了庙会上女子的剪纸表演及对剪纸艺术的阐述,认为这些才是传统文化的本质所在。作者对剪纸的过程叙述真切自然,显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