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佳:逐梦少年(十一届文心雕龙杯征文一等奖)

     发布日期: 2019-04-29

逐梦少年

王逸佳(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高二)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主席台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正在激情昂扬地讲述他的毕业作品——一部有关汉服的微电影。掌声如雷鸣般经久不息,整个报告厅里的空气都好像沸腾起来了,这是大家对他长久以来努力的肯定。他终于做到了。那位侃侃而谈的少年是我的哥哥。前来参加毕业典礼的我,坐在观众席上,看着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的哥哥,心中泛着酸涩,喜极而泣。我的思绪渐飘渐远……

哥哥一直以来都是我崇拜的对象,一直都是。

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我的耳边就会经常环绕着夸奖哥哥的声音。比如出门时遇见的左邻右舍总会对爸爸妈妈说:“你们的儿子真懂事啊,一点都不像我们家的混小子。”“呦,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吧,我们家孩子怎么不和你们家老大多学学。”对哥哥的赞美和钦羡一直伴随着我长大,从不曾间断。在我看来,哥哥几乎是个全能的人,不仅学习好、体育好,喜爱各种模型,甚至连家务都能完成的近乎完美,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爸爸妈妈一直都很放心他,他也从未让爸妈失望过。可是,高一结束时,他做出的决定让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更是让整个家庭都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那一天的晚饭后,哥哥突然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我要去学文,这样的话以后考电影学院会简单一点。”说这句话时哥哥的语气是那么的坚定,脸上带着我从未见过的神采。当时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文理的差别。只不过对于哥哥这样一个理科综合几乎可以拿到满分,甚至获得过无数理化竞赛一等奖的人而言,去学文无异于放弃一条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我们辛辛苦苦地把你养这么大,你就不能好好地考个大学吗?以后找个好工作,顺顺当当地过完这一生吗?学文,还学电影,你还想干嘛?你知不知道娱乐圈不是我们普通百姓可以混迹的?”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哥哥无动于衷。他没说原因,只是执意要去学文。爸爸气不过,挥手就是一个巴掌。有时父母对子女的顽固程度,是愚公都移不走的山,是精卫都没法填补的海。挨了这辈子唯一一次巴掌的哥哥咬咬牙,没有反驳。只是,第二天哥哥交给老师的文理选科意向表上,飘逸地写着一个大字“文”。后来,听说哥哥的班主任曾经找过他谈话,也曾经和父母联系过,但是没有人能改变哥哥的主意。

哥哥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在文科班,哥哥显然不比学理来得轻松。因为他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之前没打算学文时候落下的知识,但是他依然可以在年级中名列前茅。为此,哥哥付出的代价是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奋笔疾书整理笔记,是假期所有人休息娱乐时对书本的一遍遍地研读,是他在别人备战高考时依然不忘对影视剧本及其背景文化的研究……渐渐地,爸爸妈妈看着哥哥的确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真的想要好好学文化拍电影,也就不再阻挠他。只不过,我耳边环绕着的声音里,少了对哥哥的夸奖,多了一些对他的不解甚至嘲讽。而我也一直搞不懂哥哥为何放弃原本的坦途而宁愿选择这样泥泞的一条路。哥哥对此的反应就是装聋作哑和淡然处之。

很快,我的高一生活结束了。这意味着轮到我做出文理的选择了,而我却很迷惘,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于是,我去问哥哥,究竟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大家都不看好的路呢?哥哥沉默了良久,才说:“中华文化绵延了数千年,我不想让它们被逐渐忘记,也不想让《功夫熊猫》《花木兰》这些用中国元素拍出来而走红的电影,都是外国人的作品。我希望以后我能当一名导演,自己来演绎我们的文化,在国际化的时代,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留下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我听得一怔,心下了然,终于知道自己深爱的历史学科有了用武之地。交文理选科意向表时,我郑重地写下了一个“文”字。

哥哥用他的努力为自己证明,他的梦想不是说说而已。微电影《衣冠楚楚》在校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哥哥是这样说的,衣冠于华夏从来不是单薄片面的,而是镌刻入血脉的,只是缺少一些人去唤醒。他还说,他做的还不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他还能做更多!她还要做更多更多!虽然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现状,但是有了第一个总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他始终坚信中华文化会扬名世界。看着讲台上绽放着夺目光彩的哥哥,我的眼睛模糊了,朦胧中是一列列倔强的年轻人在努力前行,他们将文化积淀藏于心中,将山川湖海背负于肩头。

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产生支撑的力量,也没有什么比梦想更能打动人心。哥哥的梦想很小,他只是想做一名导演;哥哥的梦想很大,他要让中华元素扬名世界。这是他的梦想,他愿意为此披荆斩棘。

(指导教师:王 欣)

【获奖理由】

每个都有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追梦的勇气。“我”的哥哥拥有少年意气,拥有艺术才情,更有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凌云壮志。作者的语言朴素平实,叙述自然流畅,先运用倒叙的手法将哥哥意气奋发的少年形象摆在读者面前,又按照时间线的发展娓娓道来,勾勒出一个逐梦少年的形象。“哥哥”不光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还影响了“我”弃理从文的决定,启示着更多的人勇敢追梦,“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