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研学笔会特等奖作品展示(五)

     发布日期: 2019-11-19

在锁链中起舞

徐昕(江苏省盐城中学)

荀子在《劝学》一章中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智明而行无过矣。”意为博闻广阅与社会生活对于一个人同等重要,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学修养与“日参省乎已”的社会反思,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明人林某作《山家清供》自称是“梅妻鹤子”林逋的后人,已创关于梅的十数道菜肴。一开始我被其吸引,想着“汤绽梅”是何等的风雅别致:含苞未放之梅放入蜜中腌渍一年半载,开水冲泡后于碗中缓缓盛开,独特令人神往。

然而不久后,有现代的评论家提出质疑:林逋既梅妻鹤子”,又怎有后人?天寒未放之梅封存长久,岂单靠开水就能盛放?

我愕然。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笔下的梅之所以香远且幽,大抵是水清浅的缘故罢。倘为死水一潭,糟腐不流,定不可传其香、传其魂,人也恰如那梅,不得清渠,难有奇香。

信息时代,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各大网站的热搜层出不穷,蛛丝马迹被赋予千万种可能。但研究社会制度与人际关系的背后呢?言语水准的过度随意化,炒作膨胀的热度铺天盖地,我们裹在社会与人情的大网里,离文学的根本越来越远,甚至文学的净土也受到影响。热点追剧成了时尚,书架上灰尘积了一层又一层。

君子日日与众同舞了。君子忘了博学,忘了日参省乎己。君子在变少,身形不再伟岸。

我想这些明明是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学与思的选择却大抵相同。有人追风到天涯,到海角,文学之梦做得巨大且空幻,挣脱了与现实礼教的线。有人埋首生活戏场却感受不到生活的血泪声香,社会体制给他套上一副手铐脚镣,他便索性停止行走,困于世尘俗事的囹圄。可我们既不该无情无思地埋首人群,也不该毫无目的地跟风追风。

林某大抵是什么人?我亦不知。只知道他未能明白文学与生活的连结所在,水空了就只剩一塘淤泥,死水都没有。

“礼”给了你框架与约束,并不代表希望你成为不停复制粘贴后的下一个仿品。阅读创作应缩聚成诗书内核,嵌在规矩里,负责恰到好处的灵魂升华。无数颗人头一齐攒动时,文学是扩音器,使人在万众飒沓中听见属于自己的心跳,因而“读书”是为了“明礼”,明礼又反作用于读书的效用。

同时,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高度的文学思想自由总得有灵魂的根基,万不可摆脱社会制度与人际关系,然后一路狂奔,一头跌入悬崖。在界定范围的锁链之内,以文学之心带动身躯翩翩起舞。更广地说,不仅是文学之心,更是一切艺术之心,一切向美之心。

我听见孔子在那个早晨对儿子孔鲤发问:学诗乎?学礼乎?他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拥有远大志意的人,他期待这世界的知书又达礼,“威而不猛,恭而安。”如今我们站在时代烙印中凝视整个世界,这万卷诗书是我,这浩荡时潮也是我,把心放宽,把身放正,锁链哪里会沉重?那是我随风逐舞时的主心骨。